
課程設計
有時候當我們忙碌地準備餐點時,孩子會經常問:「媽媽,你可以幫忙嗎?」「媽媽,你可以陪我嗎?」我發現,有時候他們只是不了解,所有的準備都需要時間,因為製作餐點本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。
此外,我發現孩子們平時很少動手做的機會。有時他們下課後很累,我們也不忍心要他們幫忙。但我們又不想讓他們覺得媽媽應該獨自承擔。
當了媽媽之後我發現,只要您想要自己在家裡煮菜,就會花費特別多的時間在廚房。為了孩子的健康,甚至為了避免外出採買的不便,我選擇在家裡煮飯。那麼,這些過程孩子們是否能了解?我們每次的幫忙,是因為我們實際參與了這件事情。
從無到有,將所有細節都構思出來,我們花了一堂課的時間,去討論要製作什麼,需要哪些材料?這個過程我們前後做了三次,才將其敲定,並將排程安排在寒假時實行。


想像與實際的落差
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,女兒在這個過程中不小心把食物煮焦了,結果自己跑到旁邊生悶氣,然後她跟其他阿姨說:「我沒有在吃燒焦的食物。」我當下問其他的孩子:「請問你們的爸爸媽媽為什麼沒有拿燒焦的食物給你們吃?你們有吃過燒焦的食物嗎?感覺如何?」
接著我告訴她:「妳是選擇重新做一份,還是選擇繼續躺在這裡?」我邊做邊告訴她:「失敗有什麼關係?我從小到大煮的東西也是越煮才會越好吃啊!其實這跟練習有很大的關係,因為我練習得多,所以我煮的食物相對比較好吃。」
孩子在遇到困難時,往往會被一些特別的點卡住,細想之下,或許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經驗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鮮少讓他們有機會親自嘗試,或是面對失敗。然而,人生難免會遭遇挫折,當失敗擺在眼前時,該如何選擇呢?我的女兒最終選擇重新拿取食材,再次製作她想吃的早餐。當我問她:『這次的早餐好吃嗎?』她毫不猶豫地回答:『超級好吃!』」

每個人的選擇不同
每個人的選擇不同,所做出的早餐也不太一樣。就這次的觀察,這群孩子特別喜歡吃熱狗,每一餐一定會有人做熱狗。這時候我會跟他們聊聊:「你們知道衛生署所公布的健康飲食指南嗎?」順便找圖片給他們看,然後我就問他們:「你們幫我看一下,桌面上少了什麼,而什麼又多了太多呢?」
幾乎每一餐我們都少了蔬菜,或是只有微量的蔬菜。在之前的課程中,我其實也有帶到這個觀念,讓他們去思考,只是沒有實際將其轉化為實體。剛好借助這次的主題,讓他們去想想看,是不是我們真的少了一些什麼?如果長期這樣吃,會不會對身體有所危害?
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他們了解了,但如果單單只是用說的,他們會真的了解嗎?

重複的去做同一件事情
第一天大家都還算心情不錯,去完成自己應該烹調的早餐或晚餐。一直到第三天早上,我女兒心裡有點排斥,她告訴我說:「明明是放假,為什麼我偏偏要那麼早起?」我說:「因為你要配合別人吃飯的時間,要是別人吃飯的時候把早餐端上來,我們不是都這樣嗎?要吃飯的時候早餐就會放在桌上了。」
他們說:「但是我放假啊!」結果我反問她:「那你認為當媽媽可以放假嗎?我也好想放假喔!你放我假好了?」最後的結果就是摸摸鼻子繼續做。因為課程排定總共四天,他們也會有疑惑的時候,跟我說:「我感覺每天就是在煮菜啊,感覺都沒有休息的時候,原來煮菜這麼麻煩,而且煮菜很累,我以後不想要煮菜。」那不想煮菜的必備條件呢?你需要具備什麼呀?

煮菜的思考
從洗菜、切菜到完成菜餚,每一個媽媽都是站在那裡兩到三個小時。讓孩子實際貼近你的生活,理解你的生活並參與你的生活,他們才會明白說,原來這一切都不容易,並不是一句話飯菜就會放在桌上。
但是,這些孩子們也很厲害,從第一天打蛋每一顆蛋都會有蛋殼在碗裡面,到第四天的時候,蛋打出來的完整度真的是出乎意料,刀功各方面表現得都不錯,重點是不再這麼容易手忙腳亂。所以下一次我們應該會再安排一些實作的部分,讓孩子更能貼近生活。
帶著孩子努力去看世界,我會繼續加油的。